(一)
阿峰是我大学时代的朋友。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彼此并不认识。
那时,刚上大一。在上头疼的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画法几何》。每次上课,都看见一个从来没有在班上出现过的同学也在一起上课。
后来,就听同学说:他是管理系的,在学双学位。比我们高一个年级。
大二的时候,大学生活逐渐适应了。我的心变得很野。跟同学串通好,在学校办了一个文学社。因此,在学校里认识了不少人。阿峰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后来,我问阿峰,怎么要想到去修一个机械专业的课程。
阿峰笑了:“我也不知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鬼迷心窍了。”
阿峰居然也会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这点,完全出乎我的意外。在我大学的朋友圈子里,阿峰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我们搞社团,一帮人,咋咋呼呼的,每个人看了几本书,就开始天南海北地神侃。正应了那句话:半桶水响叮当。
我们在一旁指点江山。阿峰就在一边听着。他不参合我们的事情。只是看他的哲学书。
所有的人都知道:阿峰研究西方哲学。他平时的爱好就是通读西方哲学经典,从亚里斯多德一直读到海德格尔。
关于他,在校园里,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是,阿峰有惊人的记忆力。
阿峰平时上自习,只带一本哲学书。他每天只读四页,一坐就是四个小时。读完后,就能精确地复述出来。但是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只是安静地听课。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们班上的学生,都拿着笔记本来问他。凡是没有记全,或者错误的地方。阿峰一一娓娓道来。
传说二:阿峰的口才。
阿峰平时不爱讲话。但是,他常常代表他们系参加学校的演讲会。结果,就是经常拿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阿峰给人的印象是温和中蕴藏着力量,所以,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了不起的神秘人物。
阿峰在大学里通读完西方哲学后,总共写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然后,利用假期到各地的大学里去找教授们探讨。
后来,阿峰跟我们说过,他很失望,他说他怀疑现在很多哲学教授好久都没有看过书了。
那时,我们只是感叹:30万字的读书笔记啊,那要有多少的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啊,那个汗呀!
有一回,我问阿峰:“哲学有什么用?”
阿峰说:“没什么用。我觉得传统的哲学已经死了。或许花前月下,平静的生活,或者象我们大家这样忙忙碌碌地过日子,也是一种哲学。”
阿峰说的很坦诚,很平和。
有一年,闹学潮,学校校长和老师都组织起来声援,新闻联播都在呼吁。
但是,阿峰劝我们大家不要轻举妄动。
大家都觉得阿峰太保守了。阿峰含蓄地说:“我研究过历史。我们没有政治智慧,总是会把事情想的很简单。”
阿峰给我们讲了一些近代历史的典故,开始是怎样,后来又怎样秋后算账。我们将信将疑。
一个月后,阿峰说过的话,一一得到了应证。
事实胜于雄辩,大家打心眼里佩服。
大学毕业的那年,我去阿峰的厂里给他告别。他已经上班一年了,分配到一个国营工厂在总厂的财务科当科长。
我一直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阿峰:一个高大瘦弱的年轻人,一手拎着装满钱的皮箱,一手抱着哲学书。
那天晚上,阿峰请我和两个朋友吃饭。我们随便聊了一些。他说我不太适合搞写作。至少毕业后,不要以此为生。
我听着,也没有反对他什么。或许是因为太熟悉了。我也没再说什么,那时,急着回家报到,归心似箭。第二天早上,匆匆告辞。
我没想到,这一别居然有15年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我没想到,这一别居然是永别。
(二)
我是在几年前的朋友聚会上,再次听到阿峰的消息;他死了。
就在我大学毕业后自顾不暇的几年里,阿峰的命运出现了转变。
他考上了某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终于把他的爱好和职业,完美地统一起来。
开始几年,他的好消息不断地传到朋友的耳朵里:毕业分配到了国家政府单位。他结婚了,妻子很贤惠很能干。他们是同事。
他的幸福让所有的人感觉到温暖,也感染到每一个还在生活中挣扎的朋友。
阿峰也经常有时间请老朋友出来喝茶。所有的人都觉得阿峰的人生走入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然而,意外发生了。
据事后的分析来看,阿峰有一阵觉得头晕,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估计就是头部有出血点引起的反应。
刚好他们单位里组织到郊外旅游,他晚上喝了点啤酒,晚上唱卡拉OK放歌时,他突然栽倒在舞台前面。
因为远离市区,同事们暂时把他安置到一个房间里,通知医院急救。
脑溢血病人的移动需要特殊的设备。旅游的地方没有这种东西。只有到了第二天天亮,才能再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阿峰居然醒了过来,人看起来好像没事一样。他对妻子说:有点饿。
他的妻子赶快去外面熬了粥端过来。阿峰才吃了半口,一口鲜血喷出来。阿峰的妻子不知道,脑溢血病人是不能随便动的,这口粥要了阿峰的命。
天妒英才,阿峰走了。
送阿峰的那天,有几十号人,从全国各地飞来看他最后一眼。周围的人都不知道阿峰到底是什么来头。
经常跟阿峰在一起喝茶的人一直懊悔不已。他说:“他上个周还请我喝茶。我想:机会还多的是,着什么急呢。要知道这样,我什么事情也推得掉啊!”
说完,眼泪纵横,伤心不已。
阿峰死的时候,朋友找过我,我那时在外地工作。一时没有办法通知到。
听到阿峰死去的那个晚上,我整个人都蒙住了。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的家,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的家。整个脑子都不转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我跟阿峰告别的时候,不管他说的对与错,至少应该说一声谢谢。
可是没有如果了。
很多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地失去了。
(三)
这一周,有朋友在Qzone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曹哥走了,毫无征兆地离开了我们。
至今我仍然无法相信,沉默许久无语,一开口,泪如泉涌。。。
到广东大区这三个月一直有曹哥的照顾,却再没有机会对他说声谢谢。。。
他的同事去世的前一周,都还在医院做过体检。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结果,他回家探亲,晚上突发脑溢血,就再也没有起来。
他说:“生命太脆弱了。”
我说:“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不可控制的东西。”
我想到了阿峰。
我说:“是的。有时,哪怕是一声谢谢。”
我们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地生活,要么变得尖锐,要么变得麻木了。我们跟很多人总是擦肩而过,我们不会注意到很多的生命中的温暖和记忆。曾经无声地伴随或影响过我们。
我想起阿峰说过的一句话:当你仰望苍穹,你发现自己只是万里尘埃中的尘埃。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幸福。
每一次渺小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都是一种幸运。
阿峰,谢谢你!一路走好。
———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