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家庭关系确实是死棋一局
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放弃沟通。但正如外交谈判一样,有时二者之间没有回旋余地,就需要引入第三方干预了。
通过第三者协调进行斡旋
或引入新事件来模糊边界
——这些手段可以让对话发生,在以下局面具有必要性:
一、处于交流荒岛中的家庭关系
在很多种相处模式中,漫不经心地相处是最简单易行的。
我们也知道,有些人的爱是缺乏的,说不出来的。这没有任何问题,可当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处于过于平淡的家庭生活中时,他们的感情甚至没有任何通过行动表明的机会。
这种模式导致的往往是非显性的伤害:家人间渐行渐远,认知难度不断加大,直到所有人都觉得是自己被孤立为止。正可谓是非暴力不合作(Passive Agressive)困境。
二、建立在权力秩序中的家庭关系
这种情况下, 家人间的价值观很有可能过分一致,以至于到了必须分割这个世界的地步。
分割,可以是通过语言暴力给彼此分类、抹黑,也可以是创造一种独断的家庭文化。其手段则可硬可软:软则大搞神秘主义——比如从不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硬则无上限……
总之,矛盾会在不能双赢,反而双死的囚徒困境里爆发,导致合之两伤,离之两美的结局。多少少年因此离家,被迫在自尊和亲情中做选择。
有人说,和所爱者相处靠本能,和所恨者相处靠理智。这种摇摆于两个极端的家庭模式只有北岛这句诗最能恰当描述:
我们用爱来伤害彼此,
用伤害来爱彼此
——废墟,废墟!
理性与感性相爱相杀是大部分人的困境。而家庭生活应该教给我们的,其实是如何在这种局面下经营一段长期感情。所以,这种权力博弈模式最容易因袭相承到各种与人相处的模式当中。
三、高赌注博弈中的家庭关系
曾国藩曾说过,“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当家庭之衰,宜惕厉不宜委靡。”
这种家庭模式其实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带有情感隔离色彩却又有所要求,不失温情而尊重秩序。
一般情形是,父母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方式可以温和可以强硬,然后将亲情承诺化或契约化。
听着很有现代社会的精神,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说依然不健康呢?它说到底还是二者的结合,会让孩子学会在沉默中冷酷或最终在静默中爆发。
四、亲情是亲子双方自我实现的工具,真诚为主
其实,亲情和很多东西一样,同样是自我实现的工具。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而言。
父母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的,都是自己。他们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受自己受过的苦。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我们对抗这个世界。但适应世界的变化对谁来讲都不容易,而人又这么容易忘记如何保持成长。
所以如果只能选一样能力,什么才是父母可教的东西里最重要的呢?那就是接纳与包容的能力。
对教育本身而言,那些在一代代人之间来了又去,依然永存的智慧才是它存在的目的。应该说,智慧这个词本身唯一能够肯定的含义就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
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
— B.F. Skinner
巴丢说,当恋人们出于真诚对情人说我爱你时,实质上说的是我永远爱你,我想永远爱你和我将要永远爱你。亲情亦如此。它的存在,保证的只是一种产生互动的局面。但这段关系有无穷潜力,它可以是对父母子女双方不完美的补充。
即使父母的奉献确实可以“一笔勾销”,我们的亲情确实能够存在的“两不相欠”,这段感情中还有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因为爱,父母可以去努力的学习新社会发生的事情,修正也许错误的价值观;但也因为爱,你可以做的更好,可以听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抛弃曾经为你遮风挡雨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辛苦。
家可以是一个泥沼,但也可以是这样的温馨较量。

五、亲情最难得,怎么能说断就断
在长大后一半的时间里,我们是可以不需要父母的。
时常在今天,我还会这样想。
然而在这过程中我逐渐明白的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正如有人所说,所有那些对父母说“我不会拿你们一个子儿”式的叛逆,实质上是一类极其世俗的东西。
人们伤心,不是因为感情结束了,而是因为当一切都结束了,感情还在。
请想到父母和你都是凡人。
当你在第一次经历成为个体的压力时,父母也在第一次经历为人父母的焦灼。如果当真承受不住打算“结束”亲情,那么原谅才是最好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