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阴谋论

    纳文 任公子 7年前 (2016-09-18) 2785次浏览

    “境外势力”近来又火了一把,关于这股星球间最神秘势力的种种段子在网上流传,不过,要是以为它仅仅是一个笑话,你就错了。

    前年小白花盛开时节,听一位老教授的公开课,讲全球企业战略。课堂上,老教授神秘兮兮地问满堂学子:“你们知道为什么美国要打利比亚?”好吧,就算是美国打利比亚,我忍。至于答案,我想无外乎“为了石油”四个字。哪知下面石破天惊:“美国出兵,是为了遏制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发展很快,光在利比亚就有几百亿投资……”老教授素来幽默,我本以为他是在编段子。但学生们一脸肃穆,深为愤恨美帝的奸诈阴险……

    去年9月,轰轰烈烈的反日爱国运动时,我和学生讨论。一学生亦做惊人语:“钓鱼岛事件其实是美国的阴谋!”我忙问何故。她凛然道:“最近中国开放了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结算,这有损美元的地位,所以美国在背后挑起了钓鱼岛的争端。”我向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各表,但这一次惊诧之下,忍不住粗鲁地打断了她,我的断然反驳让她不满而非信服,但她恐怕无法体会到,我作为一名冒牌的愚民工作者,那种深深挫败之感。

    这些例子或许极端,而相对隐蔽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更是无处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某国的阴谋,反倾销反补贴是外国坑害中国,贸易壁垒是对中国的歧视,热钱流入西方要搞垮中国,连通货膨胀都是“境外势力”——输入性通胀。而显然,普世价值根本就是一个圈套。

    你可以一笑置之,但真要破解这些咒语你就会觉得十分无力。阴谋论秉持的是有罪推定。阴谋嘛,当然无须理由无须证据无须逻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内心确认即可。而要反驳阴谋论,就算你逻辑自洽论据充分,也难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确信。如果坚持程序正义的理念,倒还可以让阴谋论有所收敛。“谁主张谁举证”,“不经当事人双方质证的证据不可采信”,“无罪推定”,这些绝不是仅仅运用于法庭上的规则,而应是人们形成内心确信的基本原则。但在连实体正义都稀薄的空气中,这样抽象的原则,又有几人会在意?

    有着数千年专制历史,曾经是共产主义国家,如今走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大道的中国,阴谋论的兴盛有着其深厚的土壤。“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阴谋论这个恒久解释图式一种睿智的表象以及正统性。根据这个理论,全体社会里面所观察到的所有缺陷都是源于强势群体的阴谋,这些家伙用高尚的愿望来粉饰他们自私的企图。”[1]“(马克思主义)它在政治上的体现已经走向死亡,可是在知识思想领域却远远没有。……马克思主义留下的解释图式仍旧被人们反复使用,其中不乏那些不愿意被称作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2]马克思主义与帝王权术的结合无往而不利,这样的解释图式贯穿了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教科书以及大部分论文和媒体,乃至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和红极一时的《甄嬛传》。幼小的心灵中早埋下了阴谋论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不要以为嘲笑“境外势力”的人就可置身事外,即使是反叛者,阴谋论也多渗入了血液之中。其所坚持的,正是其所反对的。

    阴谋论害处不仅仅在于它扭曲了事物的面目,伤害了无辜的人,更在于它消解了一个正常的社会所存在的基石。

    阴谋论虚化道德,而道德是正义的基础。阴谋论不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判断,而以行为人的动机目的做判断。所有的行为都是可怀疑的,所有的事都有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所有的人都只为了他自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既然一切都不过是阴谋,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便具有了不言而喻的正当性,最高的正义只能是“成王败寇”,失去了可衡量的客观标准的正义已无可容其身之处。

    阴谋论否认理性,而理性是自由的前提。自由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人能够理解自身的情感和行动的理由,而不是根据一些连他自己都毫无所知的动机行事。而阴谋论中神秘的力量(比如境外势力)会不可觉察地利用一些人,让他们变为行尸走肉般的傀儡,犹如武侠小说中被人下了盅。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但别人,连你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都会欺骗你。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无法控制,显然他/她不可能是自由的,或者说,即使有自由,也仅仅是一种幻觉。(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资产阶级民主是虚假的民主,虽然选民一人一票亲自参选,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因此,阴谋论是正义的天敌,是自由的天敌。阴谋论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无所谓真无所谓善的世界,当然更不可能有美。其实,它最终扭曲了我们的心灵,湮灭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通过努力便可让自我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理想。

    ——————————————————————————–

    [1] [法]雷蒙·布东著:《为何知识分子不热衷自由主义》,周晖译,三联书店,2012年3月第1版,第14页。

    [2] 同上,第11页。

    来源:风灵

    喜欢 (1)